背了50萬經典的林子歆
臺灣提倡多元教育,家長可以申請在家自學,以自己認可的教育理念輔導自己的孩子。林子歆爸爸媽媽為了孩子讀經,吵架不斷,先後簽署了十幾份離婚協定。兩個姐姐進入大謙且都安定讀經後,為了小兒子讀經,這對爸媽有了更大的爭執與鬥爭。 一向與丈夫平起平坐的子歆媽媽在子歆爸爸要動員家裡四個老人來一起聲討時,跪在地上,向丈夫苦苦請求。但三個孩子讀經8年中,家裡任何風波,子歆媽媽從來沒和老師提過,到學堂,只對老師說,我把孩子託付給您了!同時,6年裡我面向家長開的讀書會,她從不落下,3個孩子讀9經,也從不缺課。 林子歆在自讀班中資質中等,尤其是英文很弱。在大謙8小時,她向老師申請每天在家在家早晨多讀2個小時英文。 一個願意讀書的孩子,自覺自立,4年後,她超越了班上那些比她資質好的孩子。她在大謙7年時間,一直都是按照老師的要求,這麼糊裡糊塗的讀著,背著,我也不很清楚孩子到底背了多少,到底有多怎樣的背誦能力。等文禮書院宣佈成立時,需要包本背誦時,孩子的表現讓我大為吃驚。她每兩天包本一本中文,一周的時間可以包本三本英文經典。不到兩個月,就把書院要求的30萬包本錄影搞定。 現在的差別更大。林子歆到文禮書院後:一個月包本英文經典《小愛神》,《文心雕龍》8萬多字,4個多月。 什麼樣的教育可以教得出這樣的孩子?! 經典的力量到底有多大?我不知道。至少得等她解經之後。 我從來沒有預設過一個孩子的未來,我只是告訴孩子:你要讀經,你要入大學之道。 多年讀經浸泡,不可限量。 學習能力上如此,人生取向上差別更大了。 去年春節,我召集那些在大謙讀上多年,背過數十萬經典的孩子一起回大謙聚會。那些回歸體制內上課的孩子,所有談論的話題都是圍繞:開心;手機;男女朋友;大學生活;未來就業方向等等。生命多彩多紛,享受生活。完全放棄了為文的追求及對學問的追求。大謙,這麼多年,唯一一個孩子一回來就和我討論學問,面對心性的智慧的開發。 這個人,就是林子歆。其他人,追求五音五色。 顏回愛學習,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門生。
一天,顏回去街上辦事,見一家布店前圍滿了人。他上前一問,才知道是買布的跟賣布的發生了糾紛。 只聽買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為啥要我二十四個錢?」 顏回走到買布的跟前,施一禮說:「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麼會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錯了,不要吵啦。」買布的仍不服氣,指著顏回的鼻子說:「誰請你出來評理的?你算老幾?要評理只有找孔夫子,錯與不錯只有他說了算!走,咱找他評理去!」 顏回說:「好。孔夫子若評你錯了,怎麼辦?」 買布的說:「評我錯了,輸上我的頭。你錯了呢?」 顏回說:「評我錯了,輸上我的冠。」 沈立 博士演講內容
主持人:各位老師、朋友,大家晚上好!我們大家都非常清楚,教育是窮人翻身,除造反之外的唯一出路,也是每個家庭包括幸福、富裕家庭可永續發展的必然的選擇,教育是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系統工程,可是,現實有不少的家庭,父母家長,因為對教育認識上有誤區,所以使得我們教育工作者,特別是我們學校的教師不堪重負,如何做好家園家校共育,如何讓父母家長確實擔負起家庭教育的責任,晚上有請沈立老師為我們指點這方面的迷津,沈立老師晚上為我們分享,分享的課題是《再造書香門第》,下面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沈立老師為我們講課。 沈立博士:大家晚上好,剛才跟大家分享了經典教學法,如何教孩子學經典。現在與大家分享的主要是面對家庭。這裏是一個很有號召力的題目,叫《再造書香門第》。我們從經典教育和經典文化的角度來談家庭的房間設計。現在整個社會乃至整個世界都強調一味的變化,當一味的強調變化,忽略了不變的時候,那這種變化就成為了一種毒品,在這裏我稱有一種毒品就叫改變。或者就叫變化,或者叫創新。為什麼它成毒品了呢?因為他忘掉了變和不變其實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就像陰陽一樣,如果光強調變化的話那它的確給我們帶來的只有破壞資源。當前教育的最大的問題就是這樣,不變的它就變了,該變的遲遲不做改變。有人稱,說是我們現在中國的教育領域是計劃經濟最後的陣地。因為它該變的不變,但是它天天在做很多的改變,比如說,教材的改革,政治思想工作的改變.在教育領域哪一些東西不應該變呢。比如基礎教育他不應該變,保持相對的穩定,道德教育怎麼能變呢。任何的朝代他都應該孝順。所以道德教育不應該變。 王財貴博士訪談錄
《深圳特區報》 時間:2001年8月23日上午 地點:深圳南油酒店804房間 “讀經”,又稱“經典誦讀”。1994 年,台中師範大學語教系王財貴教授在臺灣發起青少年讀經運動,倡導教育從讀經開始,主張利用 13 歲以前人生記憶的黃金時期,讀誦中國文化乃至世界一切文化的經典,提昇文化修養,以健全的人格、道德和智慧投身於社會。“讀經”教育一經倡導,便在臺灣得到廣泛的響應。後經南懷瑾、楊振寧等諸多有識之士的倡導和推動,大陸和臺灣、香港地區乃至北美、東南亞華人社會均開展了兒童讀經活動。6 年來,臺灣已有 100 多萬兒童誦讀經典, 香港也有上萬名少年兒童在學習中受益。據統計,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武漢、深圳等地至少有 120 多萬兒童先後投身其中,受其影響的成年人超過 600 萬人,武漢、南京等地甚至一度出現青少年讀經熱。 日前,兒童讀經的首倡者王財貴博士來深圳演講,本刊記者採訪了他。 本刊記者(以下簡稱記):在採訪之前,我們曾經收集和瞭解了一些關于祖國大陸、臺灣、香港等地青少年讀經情況的報道。我們看到,由于您的首創,越來越多的華語地區的青少年兒童正受到“讀經”運動的影響,我們想知道,讀經的“經”所指的是怎樣一個範疇?選擇的標準是什麼? 王財貴(以下簡稱王):經就是經典,是指具有典範性、權威性的著作,是經過歷史選擇出來的“最有價值的書”。 載新加坡《聯合早報》2000年8月9日
最近臺灣王財貴博士在新加坡推廣“兒童讀經”法,這是件大好事。雖有個別人持異議:認為水土不服,小孩子不會感興趣,這是“填鴨式”教學,不如多背其他有用的東西,包括英語單詞等,但筆者對此持肯定態度。 我是大陸極少數從兒時讀經出身的中年知識分子。我今年45歲,按理說,是“生在新社會,長在紅旗下”,怎麼會走上讀經的道路呢?海外朋友可能不清楚,還以為大陸有讀經土壤。事實上,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後,儒經已被批倒批臭,很多研究者都不讀了,他們祇是撿幾句話來寫“大批判”。 我出身農家,遠祖有什麼輝煌已不得而知,從我曾祖開始,就是老老實實的農民。不過,我母親的娘家卻是書香門第,外公和舅舅都讀過“大書”。我兒時在母親的教誨下,能背誦《百家姓》、《三字經》、《千字文》、四書五經的個別章節等,但由于母親並沒有上過學,外公家只準男孩讀書,母親是自己偷習的字,所以對這些經文她有的能說清含義,有的說不清。我那時讀經是名副其實的囫圇吞棗。 |